面条是一个能温暖人的味蕾与记忆,安抚焦躁与不安的灵魂的治愈系吃食。港产片里最经典的一句台词:“你肚子饿不饿,我给你煮碗面吃。”吃了面,仿佛这世界上不开心的事情都可以忘掉了,面条的魅力可见一斑。
面条是用谷物或豆类的面粉加水磨成面团,之后或者压或擀制或抻成片再切或压,或者使用搓、拉、捏等手段,制成条状(或窄或宽,或扁或圆)或小片状,经煮、炒、烩、炸而成的一种食品,食用方便,营养丰富,即可主食又可快餐,为世界人民所接受与喜爱。
中国、阿拉伯及意大利都声称是面条的发源地,但可考的关于面条的最早文字记录是东汉时期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叶茂林在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中发现了距今有4000多年历史的面条,长约50厘米、宽0.3厘米,由粟制成,有最早的文字和实物佐证,很明显面条是起源于中国。
汉代的面食统称为饼,因面条要在“汤”中煮熟,所以又叫“汤饼”。到了南北朝,人们吃的面条的种类也多了起来。在《齐民要术》一古书中提到面条的不同吃法和叫法:“水引”、“博饨”等,所谓“水引”是将与筷子大小相同的面条放进热水煮熟来吃,而“博饨”则人们吃的“片儿汤”。《初学记》卷二六引晋
束晳
《饼赋》:“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凝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早期的面条有片状的、条状的。片状的是将面团托在手上,拉扯成面片下锅而成。到了魏、晋、南北朝面条的种类增多。隋、唐、五代时期,面条的品种更多。有一种叫“冷淘”的过水凉面,风味独特,诗圣杜甫十分欣赏,称其“经齿冷于雪”。还有一种面条,制得有韧劲,有“湿面条可以系鞋带”的说法,被人称为“健康七妙”之一。
面条从不缺席人们的喜庆宴席,民间的食俗更是如此。像山西、陕西许多地方在除夕晚上家家都要吃又长又宽的面条图个“长长久久”的吉利,而京津一带的老百姓则在农历年初二“龙抬头”那,全家围在一桌吃面条。民间有正月初七吃面的习俗,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有些地方按初七、十七、二十七分为“小人七”、“大人七”、“老人七”,这几天要吃擀得要又细又长的面条,象征着健康长寿,吃面的人在新的一年里可以顺顺利利、万事如意。面条在人生的礼仪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山西一些地区,婚后第三日,新人双双回家时,岳母照理以面相待,祝愿两口子日后拴在一起,和和美美过日子。在祝寿宴和弥月宴上,象征“长寿”的面条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道菜肴。
经历了4000多年的发展,粗略统计目前中国有将近千种面条种类,以北京的炸酱面、河北的捞面、山西的刀削面、上海的阳春面、四川的担担面、武汉热干面等最为。但无论是哪一种做法的面条,都需要有上好的原料。